“中国除非成为消费大国,否则永远不会成为富裕国家!” 今年 6 月,女专家金刻羽呼吁全民消费,向日韩学习,不然永远富不起来,你觉得呢? 这个问题的核心,其实藏在两组数据的对比里:2025 年上半年,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 52%,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37%,绿色家电销售额突破 2000 亿元 。 这些数字印证着消费的潜力;但另一面,中国居民消费率仅 37%,远低于美国的 68%、日本的 53%,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不足城镇的 1/2,中低收入群体储蓄率高达 45%。 这些差距又揭示着消费的瓶颈。消费与富裕的关系,从来不是 “花钱就能变富” 的简单等式,而是一场需要收入、保障、产业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。 消费的底气,首先来自 “能花钱” 的基础。日韩成为消费大国的背后,是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: 1960-1990 年,日本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.3%,韩国 1970-2000 年达 7.6%,收入增长支撑着消费升级。 反观中国,2024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6.1%,虽跑赢 GDP,但基尼系数仍达 0.466,意味着收入分配差距仍在影响消费能力。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的 38%,他们想买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家电,却受限于收入水平。 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则被房贷、教育、医疗等支出挤压,消费意愿自然受限。 金刻羽提到的 “向日韩学习”,更该学的是其 “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” 的机制 。 日本通过 “国民收入倍增计划” 让工薪阶层收入十年翻番,韩国靠制造业升级带动中产扩容,这些才是消费的根基。 消费的勇气,离不开 “敢花钱” 的保障。为什么中国人爱存钱?2024 年居民储蓄增加 16.67 万亿元,很大程度是 “预防性储蓄” 在起作用: 农村医保报销比例虽达 70%,但大病报销封顶线仍偏低;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不足 50%,不少人担心老无所依。 而日本通过 “国民健康保险” 实现全民覆盖,韩国将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最低工资的 20%,社会保障织密了 “安全网”,居民才敢放心消费。 中国近年一直在补短板:2025 年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670 元,基本养老金实现 “21 连涨”,但与日韩相比仍有差距。 当社会保障能让普通人 “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”,储蓄率自然会下降,消费潜力才能真正释放。 消费的质量,依赖 “有好东西可买” 的产业升级。日韩消费升级的背后,是本土产业的强势支撑: 日本的家电、汽车品牌全球领先,韩国的美妆、文创产品风靡亚洲,消费者不用出国就能买到高品质商品,形成 “消费 - 产业 - 收入” 的良性循环。 中国近年也在突破:新能源汽车领域,比亚迪、蔚来的技术不输特斯拉。 智能家居中,美的、海尔的智能系统比肩国际品牌,但高端芯片、精密仪器等领域仍有短板,部分高端消费不得不流向海外。 2024 年中国游客海外奢侈品消费达 1200 亿美元,就是明证。消费大国不能只靠 “买得多”,更要靠 “造得好”。 当本土企业能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优质产品和服务,消费力才不会外流,才能反哺产业升级。 中国的独特优势,在于超大规模市场的 “容错空间”。日韩是小国,消费市场有限,不得不依赖出口。 中国有 14 亿人口,其中 4 亿中等收入群体,农村市场尚未完全激活,这种规模效应能孕育独特的消费模式。 比如直播电商带动农产品上行,2024 年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 2.2 万亿元,让偏远地区的果农通过消费增收;社区团购让生鲜消费更便捷,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升级。 这些 “中国特色” 的消费创新,既能释放存量潜力,又能创造增量价值,是日韩难以复制的优势。 说到底,消费是经济循环的 “终点”,也是 “起点”:居民消费带动企业生产,企业盈利带动员工增收,收入增长再促进消费,形成正向循环。 但这个循环的每一环都不能断 —— 收入增长是 “水源”,社会保障是 “堤坝”,产业升级是 “渠道”,三者协同,才能让消费的 “活水” 真正滋养经济。 金刻羽的呼吁点出了消费的重要性,但中国要成为富裕国家,不能只靠 “全民消费” 的口号,更要靠收入分配改革、社会保障完善、产业技术突破的系统性发力。 当农村居民也能轻松买下新能源汽车,当普通人敢用存款去旅游、学习。 当本土品牌能赢得全球消费者的青睐,中国不仅会成为消费大国,更会成为真正的富裕国家。 参考来源:新浪财经 金刻羽:除非成为消费大国,否则永远不会成为富裕国家